再論境外航(轉)運中心與經貿特區

涂鄂良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副總統連戰於二月十一日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稱如大陸能有善意務實的回應,我方可擴大與提升境外航運中心的內涵與功能,亦不排除經貿特區進行兩岸定點直接經貿往來,比較五組總統候選人算是唯一能拿捏到兩岸經貿政策中較為務實的重點,儘管冷灶重燒,但值此敏感時刻不再奢論兩岸對等政治談判的空語,而能夠再度著眼境外航(轉)運中心與經貿特區,仍不失其明智與韌性。

 筆者於民國八十四年五月十五日起三天,在本報述論境外轉運與兩岸協商問題,除了呼應當時連揆揭櫫的兩岸協商時代的來臨,也反應了個人對境外航(轉)運中心政府在推動執行上的隱憂,衡諸事實不幸言中,如今原題再論唯時空不再。

 境外航(轉)運中心推動與執行若能「虛政治」而「實經濟」,自有其實質的內涵與功能,否則虛有其表只能算是政治花瓶而已,若要「實經濟」則不能不談中心運作的內涵標的,乃在國際貨物的併裝加工與轉口,而非僅賴船隻及貨櫃在數字上的導進與轉出而已,然則航運公司由於成本與業務的考量無法實際逐項處理各批國際貨物的併裝加工與轉口作業程序的服務,因而國際貨物複式運送業,我國名之為「海運承攬運送業」,乃配合航運公司單一港口對港口間海上運輸作業以外承擔並整合了其他相關服務業提供並設計逐一客戶「門對門」「戶對戶」的全程運輸功能,以符合並滿足各別國際商業實體的複雜需求,而國際貨物複式運送業所簽發的全程國際貨物運送子提單(House Blll of Lading)更無形中規避了國籍國旗認證的政治障礙,不幸我國海運承攬運送業在行政上奉交通部為主管機關卻突破不了在業務上國際貨物乃財政部關務署的管轄,故本業業者依法不得在境外航(轉)運中心區內作業,徒呼奈何也使縱然交通部轄下的船舶熱鬧進出卻不見實質經濟附加價值的提升,中心雖有了門面而無內涵,有了架構而無功能,商機與先機盡失,我們必須明白國際貨物複式運送不僅僅是無可迴避的國際貨物運輸潮流更是整體經濟發展提昇的關鍵,劍及履及豈容紙上談兵,應即將本業納入境外航(轉)運中心作業的行列,個人建議如下:

 一、必先將本業正名為「國際貨物複式運送業」以符行業特質彰顯行業功能。

 二、依行政法規增列業務項目,國際貨物運送管理及報關業務,以符合海關要求。

 三、鼓勵及輔導業者發展含大陸在內的海外經營,以全球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貨櫃運輸掌控於本業之手,掌握貨源即掌握航運,才不至妄論航(轉)運中心。

 四、消弭業內惡質殺價競爭,輔導本業再造再生避免行業斷根。

 五、結合電子商務使本業走上尖端的虛擬概念運輸。

 經貿特區自早年的加工出口區(EPZ-Export Process Zone)設立績效卓著在台灣經濟奇蹟中確實提供了無與倫比的貢獻,因應時空的需求大小特區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設立,而其內涵與功能見仁見智,唯新竹科學園區近年來在高科技領域確實令人推崇,但這些專業的製造特區是不可與因應兩岸特殊經貿交流的特區相提並論的,其所肩負的不僅是兩岸經貿三通承先啟後的重任,宏觀調控進口資源的分配;進而平衡戒急用忍及兩國論的起伏等等足見其內涵是複雜的,而功能更是多元的,勿庸諱言十多年來兩岸灰色與黑色經貿不斷,各種經貿活動早就使台灣與大陸各自扮演著互為特區的角色,如今不過將這個經貿特區予以公開法制化,因而它的內涵與功能也必須做一番更新,切不可把過時的規劃、架構、法令重新把玩以為應景,經貿特區在實質上必須至少達到經貿的內涵及特區的功能,使經貿與政治能產生對等相生的作用,個人建議如下:

 一、特區先以經貿優先為唯一目標輔以些微政治考量。

 二、特區以進口一般簡易加工、初級加工及非高科技加工品為主,輔以島內技術層次加工取其數量大而流通快的附加值並根留台灣。

 三、加強配套措施,使與境外航(轉)運中心同步作業而相輔相成。

 四、整合業者所屬國內製造與周邊境外台商製造以設立全球或區域發貨中心。

 五、特區的銀行結構與財稅體系必須符合開放自由與國際的要求。

 六、特區內有條件地開放中資合法經營。

 值此總統大選前夕,筆者無意搖旗取寵,但念我島賴以為續,人民賴以為生的經貿航運問題僅在觸及兩岸議題時做應景的提示不免寢食難安憂心忡忡,對台灣而言不論選不選總統建設台灣為實質的亞太營運中心或副中心、境外航運或轉運中心以及開發經貿特區等都是刻不容緩勢在必行的工作,這個工作不但不可斷續打折,更要持續落實才能使台灣在列強環視的內憂外患中,有一個較為長遠的生存空間。

 國際間嚴重的商業超競爭有將國際貨物複式運送業含物流業,在與電子資訊商務業緊密結合之後逐步取代傳統商業結構中原料、製造、成品、批發、銷售全程服務之趨勢,換言之未來傳統商業結構將難以維持,或依附於新的產業之下,甚至不復存在,而國人對於複式運送及物流業仍停留在官感上的認知,未達思考理解的水平不免令人扼腕再三。

 境外航(轉)運中心與經貿特區同時提出議論自有其背景及因果,兩案必須併進發展才能取得經濟上等值和政治上等量的內涵與功能,兩岸關係不論未來如何起伏,中心與特區都將扮演促進兩岸中國人團結面對全球地區經濟結盟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壓力,為掙脫中國人百年來的經濟次民族桎梏,豈容兩岸再躊躇杯葛。